学校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王加华教授《形式即意义》线上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0/12/22 访问次数:

1130日下午,应我院民俗学研究所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加华教授,通过线上讲座的方式,为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形式即意义:重农、劝农传统与中国古代耕织图绘制的学术讲座。
  


作为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田野工作坊(第四期)系列讲座的首场,本次讲座由姚兆余教授主持。除线上其他学校的部分师生参与外,我院民俗学、社会学及农村发展等专业的研究生一同在逸夫楼6041集中收听了此次讲座。

王加华教授最近几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工作。在讲座中,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重农、劝农传统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绘制话题:第一,他首先解释了何谓耕织图?即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并将其从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搜集及研究的范围。第二,王加华教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重农、劝农背景下的中国古代耕织图绘制。古代中国重农,以农为本是立国之策,劝农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种理念,即鼓励农耕;一种行为实践;一种职衔与官员名称,耕织图是一种重农、劝农的重要表现形式。第三,王教授指出耕织图的绘制、刊刻或最初的发起者,绝大部分都是帝王或官员。且从整体上看,主要在官员、知识分子间传播,并没有真正推广到普通农民大众中去。第四,王教授谈到,耕织图绘制的劝农目的及其创作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包括耕织图在内的劝农仪式与行为更侧重象征性、教化性的意义表达,但并非是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劝农传统与耕织图绘制,契合了传统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指导思想要求——仁与礼,是行仁政的重要表现形式,又具有规范与协调社会分工、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因而其创作本身,就是意义所在。第五,王教授讲述了中国礼治社会及法治社会的区别。他认为可以从耕织图绘制角度切入到对于传统中国礼治社会建构的研究中,这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讲述过程中,王加华教授使用了丰富的历代耕织图图像及大量的史料记载,力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姚兆余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评议,同学们积极提出问题,并与王加华教授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了沟通交流。此次讲座对论证传统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使民俗学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更新更广泛的领域。(王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