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农史研究100周年纪念活动

发布时间:2020/09/24 访问次数: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的农史研究100周年纪念活动于9月20日举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博物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65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

会上,首先播放了纪录片《中国农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万国鼎》。1920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筹建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国内农史研究建制化即发轫于此。1932年,组建了金陵大学农经系农史研究组;1955年,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支持下,组建了第一个以研究中国农业历史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专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史研究室;2001年6月,为了响应国务院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政策,在整合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平台和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百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致力于中华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成果卓著。

校党委书记陈利根代表学校致欢迎辞。陈利根指出,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经过几代学者薪火相传,为中国农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农史学者应结合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我们要在百年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书写新的华章。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表示,中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结合时代背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果显著,祝愿研究院以后为社会与学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李伟国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农史研究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农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推进农史研究再创辉煌,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农史专家学者开展研究、保护、传承工作。



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隋斌研究员表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在农业经济史、农业生态史、农业技术史、农业社会史、农业历史文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农史研究,与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开展过多项合作,相信以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刘德海指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宣传与弘扬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在服务当代社会方面成果卓著,他希望研究院保持开放的学术氛围,加强纵向和横向合作,在协同中不断壮大,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学术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农业展览馆原党委书记王红谊教授讲述了南农农业历史研究发展改革的历程,并指出农史研究与教育既要面向历史又要服务现实,既要注重学问又要深入实践。



原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教授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他作为第一届农业史硕士和博士在南农的学习生活经历,讲述了万国鼎先生在金陵农学院的开创性工作。曹幸穗认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存史”“资政”“育人”“兴农”是农史研究的目标。



江苏省档案局原局长、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韩杰和部分农史研究的前辈也出席了活动。我校副校长、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馆长董维春主持了纪念活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介绍了我校农史研究百年历程。

随后,大会举行了捐赠仪式,王思明教授代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接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赠送的国立西北农学院奠基砖、潍坊科技学院李昌武校长赠送的水晶花瓶和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院长杨乃良教授赠送的压花贺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深情吟诵了原《中国农史》编辑、著名诗书画家单人耘先生为纪念活动所写的贺诗。

学术交流环节,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隋斌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讲述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志民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传统农业时代铁犁牛耕的历史与意义。59位专家学者围绕作物传播史、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灾害史、农业思想史、农业经济史、畜牧史、水利史、数字人文、农业历史人物、古农书研究、中外农业文化交流史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近年来,中华文明研究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支持与配合下,陆续展开“江苏特色村镇研究”“中华地标品牌公益工程”等课题研究,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农业文明分院”“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协同创新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从专业所长出发,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力求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冯竹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