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的光明日报《国学版》头条,刊发了我院院长卢勇教授的《精耕细作 循环永续——中国传统农耕技术内涵解读与价值挖掘》一文。
文章阐明,中国传统农耕技术内涵博大、意蕴深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体系化与亲自然色彩。在“三才”理论的指导下,传统农耕技术以宏大的“天地人”为指向,以精耕细作实现农业与自然的循环永续发展,总体上可归纳为四大体系:以地力常新壮为特征的土地利用体系、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田间管理体系、以阴阳辩证为特征的防灾抗逆体系、以因地制宜为特征的良种选育体系。
文章认为,传统农耕技术体系在我国历数千年而不衰,且历久弥新,代有传承。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传统农耕技术体系日益在古与今、中与外的和合融通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统农耕技术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是世界文明互鉴的样板。
文章指出,传统农耕技术体系熔铸了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质标识,其蕴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要在当下将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古为今用,服务新时代“三农”;耕读传家,做好青少年教育;讲好故事,提升中华影响力。
据悉,光明日报《国学版》创刊于2006年,在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进国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普及国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的作用。
全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12/03/nw.D110000gmrb_20221203_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