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19:00,受我院民俗学研究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放作了题为“传统节日的构成与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本场讲座由我院院长姚兆余教授主持,我院民俗学、社会学专业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在逸夫楼6041会议室通过线上视频方式聆听讲座。
萧放教授开篇点题,首先对传统节日的概念定义做了阐释。他指出,传统节日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它更强调文化性,是重大的民族文化财富。随后,萧教授对传统节日的体系形态与类型划分进行了详细讲解,其中穿插了大量案例进行论证。在谈到传统节日的主要构成要素时,萧教授将节日传统划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三大层面,并列举了饮食传统、岁时信仰、节日传说等予以佐证,这三大层面也可以归为五大要素:即信仰、人伦、传说、饮食和娱乐。萧教授还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方法进行剖析。他认为,由于对于传统节日的研究包括形态研究、属性研究和历史研究等不同角度,因此在研究方法选择上要有所侧重。萧放教授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节气节日——冬至习俗为例,从三种不同的研究角度探讨冬至节日习俗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与会师生还分别就传统节日的当代振兴、节日文化和非遗传承等问题与萧放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讲座结束后,姚兆余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评议。他指出,萧放教授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案例详实有趣,尤其是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对师生们进一步理解传统节日的内在逻辑等问题具有启发性意义。
本场讲座不仅加深了民俗学与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结构的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师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据悉,萧放教授长期从事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研究,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与社会治理专委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获政府与行业学术奖励。(文/张倩 图/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