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我院教师热议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03/12 访问次数: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我院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两会开幕盛况,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深刻学习领会两会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畅谈学习体会,表达了高质量推进学校学院各项工作,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


牢牢把握强国建设战略需求,坚定践行“新时代南农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后,社会各界掀起了热议和学习的高潮。我认为,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首要是认真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根植南农人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新时代南农精神”。

第二是要牢牢把握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强化“农”字特色,引领师生们围绕“国之大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一批具有社会人文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向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咨政报告。

第三是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开展创新文化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召开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研讨会,大力倡导学科交叉融合,以“农”为基础和核心,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寻求新质生产力的新人文增长点。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李日葵


大力发展江苏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

今年两会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突出强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全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主产省前列,且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年综合收入持续攀升。

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干群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相较于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可以将地区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从而更具增值效应与溢价效应。打好江苏特色农业的“质量牌”“文化牌”“生态牌”,不断加强科技、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支持与投入,有助于加快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与建设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以产业兴旺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变革,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依托特色农业赋予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特色农业发展,为江苏高水平推进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领航为江苏率先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卢勇


学两会精神,激奋进动力

2024年3月5日,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开幕,我感到无比振奋、鼓舞人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当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作报告简洁明了、务实亲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体现了“四个明确”:发展方向明确。发展任务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措施明确。我们对实现新的一年发展目标和任务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作为一名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不断提升自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个人发展和进步的永续动力。我将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生活上谨言慎行、遵规守纪,用我们深厚的学识、高尚的修养、过硬的作风,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 冯绪猛


躬耕讲台潜心育时代新人,投身“三农”全力助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2024年政府重点任务。从国家对乡村振兴做出的系列重要部署,足见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中国要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因为产业兴旺是基本前提,乡村建设是重要内容,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

作为农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也是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的建设者,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我们既要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开具良方,还要时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爱国爱家、知农爱农、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作为文科学院的管理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洞察新时代人文社科领域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国家对有关领域的新部署,与时俱进锚定发展目标、厘清发展定位、提出思路举措,坚定不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助推学校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为国家“三农”工作添砖加瓦,为乡村全面振兴再建新功。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朱利群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在乡村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首先,要在建强村级组织体系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村级组织体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要在建强村级组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实现各级组织、人员的协商互动、资源共享互通,从而达到资源整合、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第二,要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机制的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通过强调街乡党组织对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作用,由“街乡吹哨”,联动综治、消防、应急、环保等各个部门,实现“部门报到”,协同处理各类问题,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第三,要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治理质效的提升。通过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明确县乡两级政府职责任务清单、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明晰各层级、部门在党群工作、乡村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边界,切实为乡村基层减负增效,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从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戚晓明


扎根基层田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作为一名江苏农业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无疑扮演着“文化中间人”的重要角色。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用心用情深入江苏农村一线,充分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田野调查方法,深刻了解江苏不同地区“三农”发展现状及存在难题,关注基层社区民众的实际生活需求,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积极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领域建言献策,为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学系主任 张兴宇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深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是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的是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确保我国经济增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同时,今年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第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更新发展理念和教育理念,调整科研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其次,要发挥自身研究领域和科研优势,从管理学、社会学、科技史等多学科交叉角度有组织地开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理论研究,为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和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再次,应该将与高校教育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相结合,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在加强构建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造就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

                                  文化管理系主任 李明


学习两会精神,促文化遗产专业发展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李强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专任教师,我深感文化遗产专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之重大,深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途径,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其次,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文化遗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应用,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我们应该积极与其他相关学科开展合作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和经验,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发展。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所在。作为一名文化遗产专业的教师,我将继续关注和研究文化遗产领域的问题,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史系教师  朱锁玲


以法治保障乡村振兴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并就此提出了未来一年要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这对我们身处农业大学的法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极为振奋。“三农”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注关心的工作重点之一,关系着亿万农民的权益保障。而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改革举措,不论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是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等,都离不开法律人的参与和贡献。作为法律专业的教师,要以此为目标,努力在教学和科研中深化对农业法的学习和理解,将培养德才兼备的农业法律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追求,将农业法学术难点问题作为自己的科研重点,真正发挥自身在农业法方面的优势。总之,要以兴农强农为己任,持续在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做出法律人,特别是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应有贡献。

                                      法律系教师 刘春


奋进新征程,艺术新时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纷纷提出真知灼见,主要涉及“艺考”、“美术”、“歌剧”、“戏曲”等。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两会文化和旅游相关热点传播量约250.39万条,其中文艺领域的声音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关于“艺术类院校招考要了解考生的从艺初心”的建议热度最高,体现舆论对培育造就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充满期待。冯远征认为,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考查学生专业能力,并配合高考笔试适当考察学生文化水平,这是符合艺术人才选拔规律的,艺术类院校需进一步细化专业考试细则,将当下“德艺双馨”等树人理念纳入考察范围,了解考生的“从艺初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关于“歌剧、音乐剧并非‘殿堂’专属”的声音,信息量约为1.23万,凸显舆论对艺术应走进人民大众的强烈认同。廖昌永表示,一些人过去将歌剧、音乐剧等视为殿堂专属艺术,违背了艺术服务人民的规律。现在,歌剧音乐剧在新媒体走红,“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音乐工作者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有中国特色、中国自信的优秀歌剧、音乐剧作品。2024年党的两会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使命,是当代文艺艺术家文化发展的先锋力量。文艺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定初心,贡献文艺力量,以推动新时代文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艺术系教师 陈丽竹


议“大力提高农民养老金标准”提案

全国人民共同瞩目的两会在北京召开。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的创始院长连玉明拟提交“关于大力提高农民养老金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上调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养老金,每人每月至少上调100元。这一提案不仅显示了两会的委员和提案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三农”领域的重视,更是突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两会提案关注“三农”领域,特别是提出着力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关注农民切身利益,感知农民的生活境遇,这是我国步入现代化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更是深刻地体会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崇高。我们不仅应当扎实完成本职工作,立德树人,更应当全方位地密切关注农村生活样态、农业发展困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并投身于服务“三农”的系统工程中去。我们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只有生根于“大地”,感知到农民的酸甜苦辣,农业的发展不易和农村的兴衰历程,才能培养出有情怀的学生,做出有血有肉的科研成果。

                              农村发展系教师 朱冰莹


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秦凤玉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活化、体验工程,让历史文化可观、可感、可玩,推出富有文化底蕴的文旅项目和产品。”

作为高校教师,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要利用学校优势、特色,紧扣当今农业农村工作现实与前瞻性问题,充分调动学院乡村旅游研发中心、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等智慧力量,努力做好文旅融合研究工作。我们要找准最具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而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丰富多彩且具有多重价值,“农业文化+旅游”正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具体工作中,我们应积极阐释“农文旅”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讲好新时代“农文旅”融合故事,尤其注重优秀农业历史文化的提炼、旅游活化研究,形成更多高质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并面向乡村旅游产业的现实需求,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融入乡村旅游线路、旅游规划、景点景区等,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优秀农业文化传承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旅游管理系教师 殷志华


(文字:南农人文院/ 编辑:蒋楠 / 责任编辑:王誉茜 / 校对:蒋楠 / 审核:戚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