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著名学者彭兆荣教授莅临我校畅聊大国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7/09/25 访问次数:

  9月24日晚,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教授应邀来到我校讲学,于逸夫楼6047报告厅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基于我国传统考工记之形制”的讲座。此次讲座也是我校民俗学研究所组织的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研讨会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我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主持,本校师生及校外学者、学生风雨无阻赶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彭教授以中央电视台播出八集纪录片《大国工匠》为引,展开对“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分析,内容分为工匠形制与大国风范两个方面。彭教授指出,中国百工自成体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工”最早指沟通天地的巫师职业,随着时代发展,“工”也包括行业之制和专业传承,工的形制是我国长久积淀的传统智慧,国有国史,家有家谱,事有事因,工有工业。大国工匠亦然,有史、有谱、有因、有业。无论是工人,技艺,工具,抑或是行业,早已成就“国之大事”、“国之大体”,其有形、有体、有智,更不乏精神。他认为,中国技艺的首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受天的启发,用以造物、生活,并将手工技艺的“美”与“用”融合在一起。在讲座过程中,彭教授还指出各国对于无形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名词上翻译的误解,他表示中国工业的世系就是遗产,鼓励我们应当具有发现我国悠久世系遗产的眼光,建构自身对于遗产保护的话语体系。其睿智精辟的观点和深入浅出的表述获得现场师生阵阵掌声。 

   

 
  最后,姚兆余教授对彭兆荣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点评、总结,并鼓励现场师生踊跃提问。此次讲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使大家认识到中国工业和工匠精神的伟大智慧。

 

      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一级岗),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还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等校高级访问学者等。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人类学与旅游、博物馆等。主编“人类与遗产”、“厦门大学人类学文丛”、“文化遗产教材丛书”等6套丛书,出版《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遗产:反思与阐释》、《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等专著20部(含合著),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杨雨点)